方便快捷订购本站上的所有书刊。
精选优秀少儿书刊!
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前沿
为每所学校植入文化基因
来源于:中国教育报 作者: 上传时间:2014-08-18 点击数:20155

    襄阳市襄城区以学校个性化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大打“文化牌”,像十二生肖、农历二十四节气、三字经、百家姓、腰鼓、石磙、碾子、石磨等传统文化元素,被巧妙地植入全区学校,成为各校特色办学的文化基因。

    5年前,在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内驱车不到一刻钟,就能看到不少差距明显的学校。如今,走进襄城区学校,不管在中心城区,还是在远离城区的农村,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

    自2008年襄城区启动个性化学校建设以来,该区以学校个性化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大打“文化牌”。在襄城区教育局局长张永成看来,当全区每一所学校都各具特色时,“适合学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理念才真正落到实处。

    在张永成的鼓励和倡导下,像十二生肖、农历二十四节气、三字经、百家姓、腰鼓、石磙、碾子、石磨等传统文化元素,被巧妙地植入全区学校,成为各校特色办学的一部分。

    特色发展让薄弱校“扬眉吐气”

    襄阳市25中曾是一所“城墙内的薄弱学校”,每到招生季节,当地不少市民宁可把孩子送到其他学校,也不愿送到这里,导致学校生源一度紧缺。2005年9月,通过竞争上岗担任校长的管少英,自己把桌子摆在学校门口招生,一周下来小学一年级仅有70人报名。

    “课堂上孩子们大多是闷声不响,但赛场上却个个生龙活虎。”一次全省机器人大赛,让管少英从这些学生身上看到了希望。

    从第一次科技节的艰难尝试,到参加全国机器人大赛、全国机器人创意大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逐渐实现了常态化。学校不仅获得“全国科技创新学校”称号,还登上央视少儿春晚的舞台。襄阳市25中实现了由薄弱校向科技特色校的完美转身。

    在许多人眼里,村小一直是薄弱校的代名词——校园小、师资缺、学生少、质量差。5年前的贾洲小学,就是这样的一所薄弱校,辖区内的学生上学舍近求远,教师一进校就想调走。

    这样的学校怎么办?张永成开始了他的“百花园式”构想:把办学自主权交给校长,鼓励校长们因校制宜,放开手脚开展个性化办学探索。

    “要满足学生多样性发展,兴趣小组是一大法宝。”新集中学校长陈有国说。作为一所农村小学,学生们对身边的植物感兴趣,于是,新集中学将办学理念定位为“生命教育”,让学生珍爱生命,充满生命的激情。

    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陈有国带着师生们上山下河,把各种植物移植到校园里。目前,学校建成了樱花园、桂花园、红枫叶园、银杏园、综合植物园,每个小花园既有鲜花草坪,又有灌木乔木,花草与树木相互搭配,错落有致。

     课外兴趣活动帮学生实现梦想

    襄阳市第七初级中学是一所深受家长信赖的优质学校,教学成绩连续10多年位居全市前列。然而,校长胡启胜并没有因此而兴奋,“教育的成功不在于帮助学生考高分,而在于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梦”。

    为此,学校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兴趣活动,组织了文学、美术、音乐、动漫等20多个社团,并全部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由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和特聘校外教师指导教学。

    八(2)班学生陈泽阳学习成绩不算突出,从小学过电子琴、吉他的他喜欢音乐,去年当上了学校音乐社社长。从此,陈泽阳不仅学会了科学管理时间,学习成绩也逐渐提升。在班主任眼里,陈泽阳比过去更自信了。

    和陈泽阳一样,文学社团的演讲比赛、主持人社团的诗歌朗诵、英语社团的英语话剧等,不仅解决了学生厌学、偏科等问题,而且让许多后进生变成了更加自信的特长生。

    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成果,学校数学社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获得1个全国一等奖、3个省一等奖;科技社在全国创意大赛中获得团体金奖,10名参赛队员全部获个人金奖,学校被评为创新型学校,仅2010年就有90多名学生获得创造发明专利。

    “这几年襄城区教育最大的成绩不是学校建得漂亮了,而是校长都有了方向感,再也不是只以分数论英雄。把文化的基因片段植入每个学生体内,让他们的人生有一个更厚实的基础。”张永成说。

    传统文化教育让每所学校成为立体教科书

    在昭明小学校长王保明看来,阅读是学校教育的文化之根。随意走进该校的一间教室,最引人注目的是两排硕大的开放式书架。王保明介绍,这些书大多是师生们自发捐献的。每到课余时间,学生便可自由借阅,十分踊跃,实现了“图书漂流”。

    襄城区实验小学自2008年起,开始创建楹联特色学校。该校现已建起了楹联长廊、楹联阶梯、楹联林,各班级都设有楹联小站。学校开发的楹联校本课程“小学生学楹联”,已覆盖全校所有班级。同时,学校还设计楹联晋级方案,鼓励学生赏联、读联、背联、写联,争当楹联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

    “每周征联”活动不仅让师生争先恐后,也吸引了家长们踊跃参加。学生不仅在学校可以学习,回家跟父母“切磋”也逐渐成了一种时尚,甚至连学校旁边的古治街,现在家家店铺门口也都贴上了楹联。

    课堂变了,老师们忽然发现,课堂中的学生也变了,他们变得喜爱课堂,有时竟然要求老师延长课堂时间。然而,对张永成来说,最大的收获,不是区域内多了几位名校长或名师,而是每个学生都有了可喜的变化。

    现在,襄城区中小学校都不愿再坐等教育局的行政指令安排,每所学校都在创建自己的特色品牌,不论是过去的名校,还是薄弱校,校长和教师们都在想方设法借助传统文化给每个学生植入文化基因。

    “或许,这比学校硬件的均衡和考试分数的均衡更有价值!”张永成说,“因为它正在改变学校传统教育的唯分论,使每所学校都成为一本立体教科书,使每所学校都有一个独特的教育故事。”

    新闻拓展

个性兴学培育教育湿地

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教育局局长 张永成

    世界经济一体化形成的多元价值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启示,以开放、便捷为特征的互联网文化让学习方式的变革变得不可逆转。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处于两难境地,教育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一次突围。襄城区教育以区域特色建设学校的转型之路,就是基于时代背景下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与践行。

    襄城区以“努力办好每所学校,尽力教好每个学生,竭诚服务每位教师”为治教目标,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全面推进区域内每所学校的文化建设,以学校文化建设统领标准化建设工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教学质量提高工程和关爱工程,形成了以个性化推动和实现均衡化的襄城模式,以期使每所学校都成为一本立体教科书,使每所学校都有一个教育传说故事,使每所学校都成为一个文化旅游景点,最终使每所有着不同个性的城乡学校自然生成一洼生态多样的教育湿地。